志愿者和老人聊得十分开心
文/记者任娜 图/记者张波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激增,如何让老人们在解决衣食之忧后,得到精神慰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街道办东关社区自发成立了关注老人精神需求的陪聊队,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陪聊”是否是一剂灵丹妙药?社会各界又是如何看待“陪聊”的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以心换心
空巢老人有了“知音”
4月5日早晨,记者走进临潼区骊山街道办东关社区,了解社区陪聊队的事情。
“你悄悄去刘淑珍家里。没准她的陪聊者也在呢。你看看就明白了。”一位老人说。随后,记者敲开刘淑珍老人的家门。老人正在择菜。
“阿姨,赶紧开门,你看我今儿给你带的啥?”门铃响了,一个女声传进来。
“哎呀,小康来了。”刘淑珍急忙站起来奔向大门。走进来的,正是陪老人聊天的“陪聊队”队员康庆玲。
每天,康庆玲忙完家务,都习惯性地到刘淑珍家里看看,康庆玲从询问老人当天的身体情况开始“拉家常”。
“前几年老伴去世,两个儿子一个离家出走,一个意外死亡。我感觉周围一下子空了,一个人也不出门,坐在屋里,不说话,就呆着。辛苦操持一辈子的家瞬间倒塌,突然觉得没人需要了,现在我能调整好心态,乐观面对晚年生活,多亏了康庆玲。”刘淑珍老人对记者说。
记者问康庆玲是如何让老人打开心扉,走出家庭变故的阴影的?康庆玲笑着说是以心换心。一开始老人不愿意跟任何人说话,一个人关在家里,看着儿子照片流眼泪。
2012 年冬,刘淑珍家因为少了人气而显得格外冷清。一天早上,她很早就起床,在家里转了一圈后,就坐在客厅里发呆。闻着家里煤气味很重,头晕,腿软,想去喊人,但走到门口就倒地起不来了。邻居发现后送她去医院,她第一句话就问腿还能不能走路,当时心里很害怕,想万一瘫痪不能动了,将来有个闪失,都爬不到门外面去呼救。
“虽然在一个社区住着,以前不熟悉。我每天都去老人家里好几趟,她不说话,我就陪着她坐着,看她做家务,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直到老人愿意向我倾诉心中的苦闷。”康庆玲说。
现在,康庆玲与刘淑珍俨然一家人,熟稔地谈论着彼此家里的生活琐事。“她就像我自己的女儿一样,我这下有亲人了,心里踏实了。”刘淑珍说。
真情感化
唤醒三代人“尘封”多年的亲情
姚萍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志愿者陪聊队的队员之一。
1月23日,姚萍在微博里写道:心情很复杂,我很想帮助她,但是怎么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呢?收养了她53年的养父,再婚后因家庭矛盾不断,与老伴搬到另外一个村子,丢下她,吃喝都成了问题。我怎样与她父亲沟通呢?
“今年58岁的王凤霞是父母领养来的,有轻微智障,小时候父母也对她疼爱有加。她结过婚,丈夫因病去世,有一个女儿外出打工基本不回家。王凤霞是由父母养活了一辈子。”社区居民张阿姨说。
王凤霞的父亲已是84岁高龄的老人,而女儿外出打工根本联系不上。面对这个特殊的家庭,要做王凤霞父亲的思想工作,继续照顾王凤霞,还要想办法劝王凤霞的女儿回来赡养母亲。为了缓和这家人之间的矛盾,姚萍前后跑了上百次,收效微乎其微。
每天下班,姚萍先去王凤霞家里,照顾她吃喝,慢慢地给她讲道理,这些竟成了姚萍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工作人员反复劝说之后,王凤霞的父亲嫌社区工作人员多管闲事,甚至掏出王凤霞的低保证,欲将其推给社区了事。一次,姚萍在王凤霞家看到这样一幕:王凤霞捡回来很多烂白菜叶子,全部堆在床底下,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儿。厨房里也堆放着黑乎乎的东西,分辨不出是什么菜,几个冰冷的馒头在案板上放着,王凤霞坐在没有生火的炉子旁,脸上刮破了一个三角口子……姚萍流着眼泪帮王凤霞打扫,她已经决定要照顾王凤霞了。但一抬头,她却看见王凤霞的父亲急匆匆骑着自行车走进院子,给女儿送馒头来了。
这对父女之间的纠葛,太深了。他们之间的牵挂也难以轻易隔断。
“一辈子养着她,我都不后悔。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老伴的子女曾经极力阻拦我们再婚。如果我这时候抛下老伴,这不合适吧?” 王凤霞的父亲流泪了,“养个小动物都会有感情,何况是自己的女儿。”
“老人确实为女儿伤透了脑筋,她和继母天天吵架,实在受不了。”姚萍说。
今年春节前到3月份,姚萍到王凤霞家跑了几百趟,想尽各种办法劝解这家人。“我每天都发信息、打电话,联系她的女儿。经过多次劝导,王凤霞的父亲、女儿协商后决定,由其女儿接去养老。”姚萍说。“我们可能无法做一些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带着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爱传递。”她在自己的微博里写道。
现身说法
再婚老人有了贴心“娘家人”
在东关社区,张丽萍老人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她经过别人劝说,77岁再婚,想与老伴携手度过晚年。但老伴身体非常不好,常年生病卧床,她也就只能长期照顾老伴的生活起居。但她依然保持开朗、乐观的生活观念,总是将可口的饭菜做一大锅,给邻居们送去。
“老太太刚结婚那阵子,可不是这样。她很要强,老伴子女有时候为家事和她闹矛盾,她都是自己一个人掉眼泪,从不给人说。”志愿者卢秋凤对记者说:“现在老人再婚的很多,本来老人们重新组成家庭,相互搀扶安度晚年是件好事,但是老人再婚的问题也很多,处理不好的话,严重影响老人身心健康。”
卢秋凤说话轻言细语,并不给人讲大道理。
“我就现身说法,给老人讲我以前与自己母亲因琐事顶嘴的事,把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我的初衷是出于对老人的关心。”卢秋凤坦言,她的目的是让老人理解,子女大多数时候与老人只是生活细节与观念不同而已。
张丽萍老人拉着卢秋凤的手说:“幸亏有了你,我找到了倾诉心声的人了。”
“您为什么不跟自己的子女聊一聊这些事情呢?”记者问老人。
“子女都忙,一年到头见不着,好不容易见了,给孩子说这些事添堵,不好。”张丽萍说,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给自己的子女说了,引来子女对她的一顿抢白甚或引起更大的家庭矛盾。
“跟志愿者姊妹们聊一聊,说完了就没事了,其实更多时候,我只是想找人听听我唠叨这些家长里短。”张丽萍说。
身兼数职
“陪聊”志愿者得到认可和欢迎
“辖区许多居民家庭以70后、80后的上班族为主,而帮他们料理家务、照看孩子的父母成了家里的留守老人,尤其一些不方便出来活动的老人白天总会觉得寂寞。” 东关社区主任靳林萍介绍,而志愿者陪聊队就是定期去老人家里走访、帮扶、陪聊,帮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排解寂寞情绪,让老人体会到社区的温暖和大家的关怀。由此,东关社区“志愿者爱心陪聊队”应运而生。
志愿者陪聊队2011年发起成立,是西安市唯一一个由社区自发成立的关注老人精神需求的陪聊队,成员包括社区工作人员、辖区党员和居民、大学生等,目前固定队员有30多人,非固定志愿者有近百人。聊天形式多种多样,以入户聊天为主,还和医疗机构联手,定期由医疗志愿者等给独居老人免费体检、讲保健知识和安全常识。“社区“志愿者爱心陪聊队”组建后,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志愿者的人数在不断扩大,社区活动室等场地都成了老人的“聊天室”。
“ 春捂秋晾,不要太早穿单衣。”这是老人对做家访的志愿者说得最多的话。陪聊的志愿者与很多老人之间都相互亲切地称为“亲人”。从调解邻里纠纷到调和婆媳矛盾,很多纠纷在志愿者的“爱心陪聊”中化解。
“只要有空,就会到“挂了号”的居民家中走走,看看有什么需要照应的。”志愿者小周告诉记者。此外,考虑到有的老人行动不方便,社区有了什么新鲜事,志愿者也会向老人们“即时播报”,让他们觉得自己与社区、社会没有脱节。不光是陪着聊天,大家都说这些志愿者“身兼数职”。
业内人士
志愿“陪聊” 不能仅凭一腔热情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陪聊”的服务对象全部是老年女性群体,而且志愿者的工作也仅凭着一腔热情,遇到一些稍微棘手的服务对象,就束手无策。而专业人士也对此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陪聊队成员素质良莠不齐,万一借机会向老人推销东西,或者给老人带来安全隐患怎么办?”长期从事社区工作的马女士说。
“参与聊天的老人日益增多,聊天从以前的“一对一”到“一对多”相结合的模式,老人的个人隐私如何更好的保护?”西北大学一位老师说。
“志愿者有热情,关心老人是好事。但从目前来看,志愿者对老人所提供的“陪聊”服务,仅仅是老人精神需求中浅层次的需求。”心理咨询师赵女士说,陪着老人说话拉家常,缓解老人孤独寂寞感。这样的老人其实仅仅只是寂寞,心理是没有问题的。遇到真正有心理问题的老人,还是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辅导,否则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赵女士建议,社区最好提前对辖区老人情况进行摸底,确定适当的“陪聊”目标,不要盲目工作。目前“陪聊”服务的对象没有老年男性,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精神需求。有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男性占大多数。而因各种原因,男性很少主动打开心扉向人倾诉。志愿者可以尝试从寻找新的方式方法,从老人的兴趣爱好入手,做老人们真正的心灵“按摩师”。
老人的隐私一定要得到很好的保护。志愿者毕竟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在保密意识、保密方式上不得当,很有可能无意中泄露了老人的个人隐私。“这对老人来说,打击非常大,从而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赵女士说,希望社区能够组织志愿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在与老人沟通、保护老人个人隐私等方面做得更完善。
专家呼吁
让更多专业社工师投身社区服务
那么,这个“陪聊”队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老人?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杨红娟认为,志愿“陪聊”想要走得更远,可以参照国外社区义工的管理模式,设置“时间银行”,将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存储起来,将来他们老了,就可以凭着“存折”享受社区志愿者的无偿服务。
“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陪聊队中来,服务更多的居民。”杨红娟说。
“临潼这个陪聊队只是个案,要满足庞大的老龄群体各方面的需求,一批专业的社工师投入到社区也是必然,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杨红娟说,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休闲娱乐等等,老年群体对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激增。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养老的重点。目前,城市老人生活中所必须的物质需求已经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如何满足老人精神需求,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社区基层工作人员的配备,以便于更好服务市民。近几年我市考取社工师资格证的人数与庞大的需求量相比,还是太少。希望全社会加大对社区养老的关注度,在社工师待遇等方面不断完善,吸引更多人投身社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