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老龄社会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了我们必须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农村老人步履蹒跚勉强支撑,城市老者视楼如牢孤单寂寞,家庭变故后,老人将如何处置?面对汹涌如潮的老龄社会,我们该做些什么?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调查,目前有88.2%的年轻人表示为父母的养老问题担忧,有84.5%的年轻人也为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担忧。当然,还有许多顾不上接受调查的中年人正辗转于赡养老人的路上。所以,只有妥善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才能有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之赞歌,才能有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之员工。
然而,现如今,社会养老还在试点,商业养老仍在观望,居家养老尚未成熟,养老院、老年公寓一床难求,那么,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将何去何从?做子孙的我们该怎样遵守孝道?
农村老人爱农村
郑根久是个孝子。弟兄六人,只有他一人自告奋勇留在了农村。
“没办法,老人身边不能没有人照料!”
郑根久的父亲已经82岁,母亲79岁。由于年老体衰,只能留在农村颐养天年。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但老人们的心情非常好。养了两只猫,两条狗。其实,不管是猫是狗,都比他们老两口能吃。
坐在炕上,眼望着窗户外面,每当看见羊儿们披着朝霞出门,伴着晚霞回家,老人们的脸上就绽开了花。因为,他们看到的不只是羊儿们的舞姿,还有一大摞一大摞的卖羊钱。
“辛苦了一辈子啦,该让他们歇息歇息啦!”据郑根久介绍,老父亲放了一辈子羊。小时候,是给地主老财放羊;年轻时,是给生产队放羊;包产到户后,给村民们放羊;近几年,给自家放羊,一放就是200多只。目前,老人已经当上了太爷爷,所有的子孙都在外地打工,有的在呼和浩特市,有的在乌海市。
“出去的,都不赖!楼房、小轿车都有啦!”郑根久说,在故土安享晚年是老爹最大的心愿,所以他只能放弃进城赚钱的机会,与父母留守这蓝天绿地。
遭遇不孝无处去
“板板妈死啦,听说是喝药死的。”
仅剩下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很长时间在密密地传说着一个故事,那就是一个八旬老人经不起儿媳长时间的谩骂,在重孙子过12岁生日的第二天,驾鹤西去。
据说,在家庭中,这位老人劳苦功高:帮儿子带大孙子,帮孙子带大重孙子;带孩子的同时,她还负责喂猪、做饭、打扫家,田地里的活儿也是在70多岁时才停干的。
“干多少也讨不了儿媳妇们的欢心,骂得像劈柴似的!”村民们说,老人命苦,两个儿子,没有一个愿意赡养老人的,儿媳们更像阶级敌人。
村民们几次协调,让老人住到敬老院去,可当地的敬老院却说“有儿女的不收”。就这样,老人在所有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为重孙子过生日的第二天,离开了人世。也许是天意,也许是人为!总之,村民们都说,老人实在没地方可去啦!
进城养老闲得慌
78岁的刘焕仁是个地道的农民,进城养老已经三个年头。这几日,春阳渐暖,他和老伴儿每天都会到菜市场遛一圈,有时也和小区里的老伙伴们打两圈麻将,看上去,日子过得挺滋润。
可两老人心里一直有个结,因为,他们非常喜欢老家的农家小院。“没办法,儿女们都在城里,工作都挺忙,我们的身体又一天不如一天,来这儿,他们省心。”就这样,为了让儿女们省心、省力,老两口背井离乡进了城。
“两人88平米的楼房,看上去很幸福,实际很寂寞。楼房有点像牢房。天天盼望着家乡来人,随便哪一个都行,来和我们住上半月二十天,说说话,聊聊天。”
刘焕仁老人心里话,如果有人照料,他们还是愿意住在农村。不过,去年一场大病,让他也切实感觉到了城市的好处。“要在农村,我的老命早没啦!”
农民工老了成问题
“无房、无地、无钱,打了一辈子工,成了一个三无流浪人员!”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农民岳文波,来呼打工已经20多年。
“啥都干过,这几年一直站桥头。”据李贵恒介绍,他有两个儿子,都是初中文化,都在打工中娶了媳妇。目前,都按揭贷款买了房,日子过得虽然有点紧,可至少在城里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年逾七旬的他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老家的房子塌了,口粮地退给了村委会,养老的钱也没攒上。只有国家给的几十块钱养老金是保本的。”
李贵恒说,他实在是干不动啦,特别想到养老院去,“管吃管住,不用做饭,不用洗衣,不连累儿孙,还有老人们一起说话,挺好!唉,可民办的去不起,公办的进不去,只能硬撑着。”
老无所乐不幸福
“不想活他啦!”87岁的张九孩可谓是儿孙满堂。但接连几场家庭变故,让老人失去了存活的勇气和希望。儿子患上了肺癌,儿媳妇患上了乳腺癌,就连小字辈的也跟着瞎掺和,接连做了好几个小手术。这是老伴去世以后,老人家第一次产生不好的念头。
“没人和我说话,活得人闲狗不爱啦!老爷子皱纹满面,掉光了牙的嘴唇向里收缩着,眼神里充满了迷茫。据邻居介绍,最近老爷子精神状态不好,整天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发呆,由于大家都在忙着照料病人,很少有人陪老爷子聊天,尽管吃的、用的一应俱全,但还是觉得不幸福。
“人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几乎没有人和他说话,再加上他的耳朵不好使,和他说话的人就更少啦。”邻居说,老爷子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坐在儿子家门口数过往的汽车。当然,也未必数得清。
养老建设亟待加速
养老保险制度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支出问题,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只能帮助和解决看病问题,但对老年人的失能和精神孤独等,目前我国尚未安排。然而,这又是一个现实存在并很迫切的问题。此事不解决,长此以往,既透支社会和谐,又影响地方稳定,更损伤经济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特别在农村,养老工程的建设进度根本不允老牛拉慢车。
因此,经济学专家认为,要想让老龄社会的夕阳无限好,政府必先动起来,从划拨土地开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实业领域,建设老年公寓,拓展老年产业。同时实行行政手段,强制房地产等开发企业在项目规划中设计、预留出部分空间给老年人,就像一个生活小区必须要有幼儿园一样,得有老年活动场所,有能够照料生活、护理康复、慰藉精神和临终关怀,甚至包含相应的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当然,也可以按市场规律经营,但一定要有。
而且,有专家预测,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农牧民工返乡人数的减少,随着“421”家庭的增多,随着经济生活压力的加大,养老产业必将是经济投资领域中的朝阳产业。再加上国家已经出台的补贴政策,投身于老年事业必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