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跟护士很亲
部分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依赖医院和护工。
护工与老人感情很好 江洋 摄
家属院里,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老董的身影了,关系近的人说他已经去了老年病医院,“要不咋办,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怕自己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老同事、老邻居们心里黯然,老董选择在昆明某中学家属院里已不是第一例了。
对于进入人生最后阶段的老人来说,生命还有多长谁都不知道,但共性是疾病缠身,有的甚至无法自理,该如何迎接慢慢到来的死亡呢?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医院还是养老院都面临困境,但并不是没有成功案例,台湾前面医院后面养老院的终老模式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推崇。在云南,我们何时能看到这一汇集普罗大众的形式?谁无父母、谁不会年老?一代做给一代人看,那些在凄凉、孤独中去世的老人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关注即态度。
临近清明节,民政部门给市民发出短信,号召厚养薄葬,与其事后追悔,不如在人世多一些团圆、关爱。
【镜头】
护士比亲人还亲
“潘老师,今天乖呢噶!”进入大病房,云南省老年病医院内三科李护士长笑盈盈地大声跟一位躺在床上、插着输氧管的老人打招呼,一边还用手轻抚着老人的脸。
“乖得很啊……”虽然有些吃力,但老人还是笑着回答她,开心得合不拢嘴。老人已经93岁高龄了,年轻时是一名教师,因为患有老年痴呆症很多事情都记不得了。看到记者一行,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开心,脸上浮起红晕。李护士长悄悄地告诉记者,一定要夸夸她,要不等会就要闹了。临走时,老人十分费力地抬起手告别,因为中风而无法展开的拳头已经有些变形了,不过医护人员还是每天都坚持教她做抬手等动作。
“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说一遍她记不住,所以我们要耐心地每天都教她”,护理了老年病人10多年的李护士长说,跟老人打交道就是要有耐心,心态要好,护理人员每次见到老人除了大声打招呼都要拉拉老人的手、摸摸老人的脸,自然的肢体接触传递的是温情。在走廊上,一位大妈正在护工的陪伴下慢慢行走,护士长上前去扶着老人坐下休息,“睡得好不好,冷不冷?”转回头交代护工,老人的病床接近风口,要记得多加床毯子。因为中风,大妈已经无法说话,但老人家用有神采的眼神表达她的情绪,老人拉着护士长的手贴到自己脸上,一遍遍地从左脸沿着下巴贴到右边。
“很多老人很可怜,话都说不出来了,可他们心里都清楚,有的会指着医务人员公告栏的照片,示意我们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李护士长说,这里的医患关系确实比其他医院要亲密和睦一些。记者也注意到,很多老人就像老小孩,看到有人来看望自己,就算躺着也想伸伸手跟人打招呼、说说话;有的老人,被夸一夸,心情就好了,就算卧病在床也有精气神。
病人喜欢大病房
与其他医院的病房不同,老年病病房比较安静,除了护工,很少见到家属的身影。记者采访时正值下午4点,楼道里摆放着的几盆脆生生的绿色植物,不太浓烈的消毒水气味和充足的光线,有种宁静和温暖让人感觉到特别。李护士长介绍,下午老人们起床活动时还显得热闹些,上午让老人们都躺在床上吃药病房里更静。
久病床前无孝子,家属来看望得少所以病房安静?李护士长不这样认为,她说病房安静便于老人休养,另外这里的老人大多都是多次入院的老熟人,家属也都比较放心这里的服务模式。但病房虽然安静,但老人们却喜欢热闹、害怕孤独,与其他病人不同,这里的病人都喜欢大病房。这间大病房仅设置了4个床位,但随着住院老人的增加,床位已经加到9个,逼仄但很有人气。虽然都躺在床上,但是看到医护人员和记者的到来,老人们也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老人把手从被子里伸出来摆摆手,有的老人则跟大家打起了招呼。
病房内,跟潘老师一样开朗爱笑的还有一位76岁的周奶奶,这是她第二次到老年病医院治疗了。老人患有糖尿病,性格开朗很愿意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她告诉记者,这里比其他医院好,她喜欢这里。旁边的一个病房里,一位88岁的老人虽然行动不便,但思维和表达都很清晰,看到大家来探望他,老人很是开心了,拱起手来不断说着“谢谢,谢谢”。
医务人员介绍,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这样,也有一些老人很冷漠,不愿意交流,看到有人从身边经过会莫名发怒、骂人。
【故事】
农村无收入的老人
高大妈因为心疼女儿,这几年一直都在昆明帮着带外孙。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辛辛苦苦也没攒下多少钱,前几年儿子出意外受伤,原本还算美满的日子被打破。对于农村人来说,不忙地里的活,就没有收入。高大妈一直贴补儿子:帮着带孙子,做家务,忙地里的。在老人看来,能帮着儿子维系小家庭,是自己最大的责任。
没有工作,没有工资,这意味着老了就没有保障。说起未来,老人的话让人心惊:老了没有用了,何必还拖累儿女,看人脸色,买点老鼠药吃吃就去了吧。高大妈说,这样的事情在他们那经常发生。女儿很孝顺,屡次提到让老人不要回农村去了,孩子大了上幼儿园了,高大妈也轻松一些,可以打打麻将、学学跳舞,她不想让自己的老妈妈一直为儿女耗尽最后一丝精力。她希望高大妈今后就一直跟自己过,她给妈妈送终。
城市里的空巢老人
今年72岁的徐老,年轻时在外从事林业方面的工作,退休后才回到昆明。如今,他和老伴两人住在一起。徐老的孩子们大学毕业后都选择到了外地工作、生活,如今也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在北京,小女儿在州市。现在,老两口单独住在昆明,儿子女儿有时间会回家看望他们。但比起孩子离家近的老人,跟孩子见一面还是挺难得,常常是在逢年过节。徐老说,子女们不仅有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有各自的家庭,我们也只能体谅他们。
如果生病了,实在没办法也只能打电话给外地的孩子们回来看看。徐老和老伴这样的老人,已经属于空巢老人,他们未来的养老打算很有可能是养老院。可是,老人年纪大了避免不了生病,生病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养老院多半不愿意收,子女又不在身边,到时候他们又该怎么办?
【算账】
卧床护理费为几何
说到老人终老的问题,费用是关键。在医院,一般家属会请护工照料无法自理的家人,一天的费用在100~150元左右。而在养老院,是按每月来计算,从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卧床老人,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需要间隔两三个小时的定时翻身,需要及时的卫生清理,需要功能锻炼……这项工作注定其服务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收费是不可能低的。采访中有医务人员告诉记者,有卧床老人出院后被送到养老院,十几天后再送来医院,老人身上的皮肤都烂了。到了医院老人倒是可以得到较好的护理,但费用却是一项大问题,且不说医疗费、护理费,仅护工的费用就让普通家庭吃不消。但家属往往又承担不了这种护理,即使不工作专门护理老人,熬个两三天就受不住了。而且这些老人的子女也都不年轻了,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也无力进行这样的照料。有个家庭条件较好的老人,出院后在家请了两个保姆照顾,仅这项费用每月就得支出8000元。
而养老院对于生命末期的老人来说,首先匮乏的就是医疗服务。昆明养老院状况可谓冷热两重天,公立养老院排队都进不去,私立养老院遇冷。对于不能自理的老人,养老院服务分级,加上生活费等各种费用,总体费用在1600~4000元不等。而这些,都是需要自费。
●2012年,全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有10.71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业内人士一直在呼吁,云南利用独特资源发展老龄产业造福云南乃至全国老人。但现实是,老龄事业面临着财政投入不足、养老机构建设滞后、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薄弱等现实问题。
●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云南省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350.6万,位居全国第12位,老龄化系数位居第23位。
●截至2011年末,云南省60岁以上人口数为52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1.25%。
●预计到2015年末,云南省老年人口数将达到600万。
省老龄委有关人士介绍,云南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还不十分到位便迎来人口老龄化,这是我省进入老龄化社会所表现出的特殊省情。省老龄委的调研显示,全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四加速、两明显”的新特征。即全省人口老龄化加速,老龄人口高龄化加速,老龄人口空巢化加速,老龄群体女性化加速,以及地区分布差异较明显、受教育程度提升明显。
●按照规划,2015年末,全省各州市,县市区至少有1个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 30000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争取达到44000张,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到70000张,基本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床位。全省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培训和持证上岗率达到50%以上。并对具有我省户籍的80周岁至99周岁、100周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按照月人均不低于50元、3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
【专家】
老人多病且自理能力差
作为老年人服务机构定点单位,云南省老年病医院可收纳近300余名病人,病人平均年龄72岁,其中1/4为无法自理的老人。
院长孙朝昆向记者介绍了老年病的特点:老年人一身多病,而且是多系统疾病。一个老人身上可能存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几方面的疾病,并且还往往处于疾病中晚期,例如高血压患者,早期并不会特别影响中老人的生活,等到后期它就会影响到各个系统,比如心脏功能、肾功能的衰退,引起脑出血、脑梗死。其次,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就算主要病痛解决以后,仍然需要人照料。面对长期患病的老人,家属在经济、时间、精力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更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有显著的孤独感。有的老年人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孤独,在性格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发生病态。最直观的表现是部分老年人会出现没力气跟人交流,不讲话,很冷漠的状态;严重者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这些都给护理带来困难。
“养老、托老,没有医院作为支持,是没有质量没有尊严的晚年。”孙朝昆表示,对于走到人生最后阶段的老人来说,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结合是比较可行的模式。
医保能否进养老院
知青老年公寓院是昆明最大的民营养老院,说起老人的终老,院长段玲英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可怜。“老人没有尊严呀,有病就拖,没有钱就不看病了,随便买点药吃吃,痛了买点止痛药、随便打打针,老人在疼痛中死亡的情况很普遍。”
很多人都抱怨老人动不动就喊疼喊不舒服,但实际上老人确实是疼得难受,年纪大了,身体各项功能衰退不说,且多病缠身。而没有收入、退休金微薄,这些经济窘困更加剧了老人的困境,养老且不够如何再去治病?能够自理的老人最怕的就是看到不能自理的老人,那种传递出的接近死亡的绝望和无助是其他群体根本无法体会的,他们会想到,这就是他们的明天。段玲英说,这关乎到老人的心理,这让能自理的老人看着不想活,因此,一定要将这两类老人分开。让能自理的老人有丰富、快乐的晚年,这样即使终老时躺在床上也有很多回忆;让不能自理的老人得到有尊严和专业的服务、照顾,提高生命质量。
10多年来,接触了无数的老人,段玲英也将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老龄事业上。5年来,只要有机会,她都会申请参加昆明市两会的旁听,希望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关注老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她建议,能否让医保进入养老院,让医疗资源进入养老院。这样,久病的老人在养老院不用担心费用就可以得到一些基本、常规的医疗救助,同时,也减少了医院的拥挤,节约了社会成本。
而另一个建议,就是政府能否给予民营养老院更多的生存空间。现实是公立养老院远远无法满足养老需求,“划拨土地给我们,然后对我们的收费、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监管”。这样做,也是在减轻政府负担,让民间资本能够活跃在养老产业中,解决目前的养老问题。
【互动】
老无所依也许是最大恶梦
@云层里的自由之心 老无所依将是我们这代人有可能面临的最大恶梦,因此,无论如何请将父母带在身边,守护好一天是一天,期待已进入市场化,并且始终难以完善的医院、奍老院制度的托付宛如冒险……
@齐柏林飞船 这个话题太沉重了,如果按现在的养老体制,我宁愿在家终老,不愿去任何所谓的养老机构等死。
@ 一直旅行的驴 如果缺乏亲情的温暖与人文的关怀,即便是置身在设施完善、服务周全的养老院或医院,老人们仍会感觉到余生的凄凉。因此,对待老人们的晚年,更多的应该给予温暖与亲情,承担这个角色的,责无旁贷的是家属,对于独居的老人,应该成立社会公益组织。毕竟,每个人终有老去的那么一天。
@梓陌Y 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人爱的传承都是对下一代的多,当父母日渐老去,于他们,是不可能接受到任何养老机构滴!或许,老了之后,都希望子女在身边吧!
@ 火把果新闻台 独居老人之困,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合力:1.政府建设公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发展养老服务产业;2.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应该鼓励组建各种形式的居民互助组织,通过邻里互助解决空巢老人生活“方便”之困,@五华民政有一些尝试;3.个人照顾好自己的亲人,少找借口。
【记者手记】
并不仅仅需要跨界
医院可以看病,但不能养老。养老院可以养老,但不能看病。难道就不能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台湾的模式是,前面是医院,后面是养老院。老人不舒服了到前面治病,身体康复阶段可以回养老院休养,环境合适了,心情也好,生命质量也更高,有尊严的晚年不过如此。费用如何呢?曾去考察过的医疗界人士告诉记者,大众消费,大多数人都能承受,因为这依靠的政府埋单。
而在云南,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就是个跨界融合。医院属于卫生系统,养老属于民政部门,医保和社保又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因此,首先要这3个部门能做到融合,否则无论是医院还是养老院有此想法,都是白搭。政府的统筹规划,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未富先老、疾病缠身,这些现实问题纠结下的养老负担,仅仅落在个人、家庭身上,是大多数个人、家庭都无法承受的。
长期关注养老话题的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钱宁告诉记者,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应该更多的是承担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应该有更多的机构或组织来承担养老的责任。此外,“有钱未必有好的老年生活,必须要有公共服务。”钱宁认为,对于空巢、独居老人来说,钱不能代替关爱。他注意到,无论是在全国的“十二五”规划还是云南的“十二五”规划中,都有非常详细的养老服务内容,都提到政府将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养老设施,改善养老环境等。“政府提供的这些公共服务,也能弥补养老金不够用的缺陷。”
从去年底到现在,从中青年群体的养老焦虑到空巢老人的终老困境,记者已经做了不同主题的7期养老话题,何时我们可以不必再如此关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