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上升,社会养老将面临巨大压力。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今年全国两会上,“一床难求”等养老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伊丽苏娅等115位全国政协委员曾联名提出提案,呼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将推进社会养老事业作为基本国策。目前虽然海口还未上演“一床难求”,但由于公办养老机构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举步维艰,面对着“银发浪潮”汹涌来袭,全省养老服务缺口也将增大。
未来社会养老面临压力
目前在市民政部门注册的机构养老床位共有189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7.9张,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3家,床位585张;敬老院35家,床位960张;福利院1家,床位350张。
海口椰岛之家老年公寓院长李海表示,公寓现有床位100张,入住70多位老人,80%是海口户籍老人。“海口养老床位虽不多,但入住率并不高,不论是民办老年公寓,还是敬老院,都有空余床位。”李海告诉记者,他们承包经营的三江镇敬老院有160张床位,但入住老人仅60多位。与之类似的是,振东(米铺)老年公寓同样没有满员,仍可接纳老人。而作为海口城区唯一的公办养老院,市社会福利院由政府抚养的“三无”老人床位基本能够满足,不过面对市场代管代养的稍为紧张。
省民政厅一相关负责人认为,敬老院入住率不高,除老人恋家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敬老院功能配套不全、条件与老人需求不符、管理人员配备未达到国家相关标准,造成部分老人宁愿独居,也不愿入住所在乡镇敬老院。目前,海口养老床位为每千名老人拥有7.9张,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远不能满足海口养老服务整体需求。随着海口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上升,失能老年人不断增多,社会养老面临巨大压力。
金缘老年公寓,曾是在海口市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之一,迫于不断上涨的租金压力,经营5年多后被迫“关门”。“我从心底都想做养老事业,但民办养老机构确实太难了,举步维艰。”负责人欧女士表示,由于场地是租用的一栋别墅,随着租金提高、成本增加,公寓已难于生存,只好宣告关门。据介绍,由于没有长期、固定的场所,民办养老院大都面临着租赁成本高、投资风险高等不利因素。
振东(米铺)老年公寓院长许磊同样忙于找场地。他说,虽然场地现在未到期,但心里总感觉不踏实。与10年前比,房租贵了一倍,占去运营成本的一半以上。“希望政府能帮助找地,盖起自己的房子,缓解运营压力。”
李海认为,民办养老机构犹如在夹缝里生存,分分秒秒都有危机感,除面临一个共性问题———租房难外,配套设施不完善、护工专业素质低流动性大、场地租金高后续投资不足等问题,也是民办养老机构普遍的写照。对此,社会学专家建议,民政部门可尝试通过“租巢引凤”、“公办民营”等形式,即由政府出资租用闲置用房、办公场所进行改造,提供给民办养老机构使用,以解决民办养老机构场地问题。
公办民管模式值得推广
“这里环境整洁,工作人员服务比较到位,我住得挺开心。”自搬进三江镇敬老院后,74岁的演丰镇苏民村村民吴多麒显得更有精神了。据介绍,为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美兰区民政局和海口椰岛之家老年公寓签订委托管理合同,由政府每年支付10多万元费用,将三江镇敬老院委托给椰岛之家老年公寓管理。2010年,敬老院实施了改扩建,现有床位112张,入住50多位五保老人。
经营三江镇敬老院2年来,李海觉得,公办民管的模式值得探讨和推广。不仅可以减少政府管理负担,又能减轻民办养老机构场地负担,且在不影响现有老人的生活下,还可以开发市场,增加民办养老机构生存空间。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委托公司管理,购买社会服务”新型管理模式,缓解农村养老供给不足、敬老院分布不合理、管理资金困难等敬老院发展问题。
今年优先发展社会养老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省近八成老人愿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养老,且希望社区能在提高日间照料等基本服务质量基础上,逐步增加专业护理、心理慰藉、精神赡养、医疗保健等更多养老服务项目。
为此,海口在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社区日间照料模式,与居家养老服务相捆绑,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到2015年,海口80%的社区将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据介绍,今年我省将加快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重点建成运营省托老院、9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个社会福利设施和7家农村敬(养)老院项目,全年政府投资新增养老床位1618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