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对人口老龄化
编者按: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其中失独老人、失能老人、留守老人人数众多。
十八大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3年2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发布。报告指出,2012年国家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31亿元。
发展康复养老服务机构
许树强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持续增长,预计将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伤病患者进入养老机构或回归家庭带病养老,为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建议: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疗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向以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康复养老机构转型,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三级康复养老服务体系。重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康复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提高现有养老机构的康复医疗水平和处理老年人突发性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将康复养老机构中的康复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支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兴办以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老年养护机构,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本报记者 白剑峰整理)
建立失独家庭帮扶制度
朱国萍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居委会主任)
据专家预计,2013年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关爱失独家庭,建立帮扶制度,已迫在眉睫。
建议: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及时了解失独家庭情况,讲解并协助申请相关帮扶经费;通过社会组织、爱心志愿者结对形式等给予心理疏导。其次,将紧缺的养老资源向失独家庭倾斜,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险制度,既包括社会保险也包括商业保险,让失独者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谢卫群整理)
消除养老服务的地区差异
司艳华代表(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匮乏,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医保起付线差距较大,有些地区的起付线比老年人月工资都高,使得很多人小病当大病看,造成资源的浪费。
建议:国家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投入,提高养老保障的标准,统一建设一批质量得到保证的养老服务机构,同时也要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养老服务行业,增强养老市场的活力,提高养老保障的质量。
(本报记者 于 洋整理)
建立失能老人服务体系
戴秀英委员(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
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尽快开展政府扶持下的长期照料商业保险,探索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兴办社会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构建以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护理型养老机构,适应失能老人集中照料的需求变化。
(本报记者 朱 磊 刘 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