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废除养老特权呼声再起

2013/3/5 来源:凤凰 作者:佚名 [ ]

中国社会科学院2月22日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 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都高于4000元。其中在2011年8月,被访者领取的养老金最低为200元,最高为1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50倍,并且月养老金低于2615元平均水平的占到总人数的77.3%。50倍,这一当前养老金待遇的最高相差倍数,再次将矛头指向了养老金双轨制,公众取消“双轨制”的呼声再次鼎沸,那么,如何废除养老特权,实行所有国民养老待遇均等化,社会保障改革方向在哪里?本期读者参议对此热议,敬请关注。——编者

养老金待遇两重天不合情理

■ 涂启智

养老金待遇,机关和大部分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员工犹如“冰火两重天”,确实非常不合情理,严重伤害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这种待遇与员工工作付出以及贡献并无直接关系。一则二者只是工作岗位、性质不同,待遇不该有天壤之别;二则实际上,企业员工劳动付出与为社会所做贡献丝毫不比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少,甚至很多企业员工付出更多、贡献更大。不仅如此,企业员工都从事“实体性工作”,产品可以触摸;机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务虚居多,二者本无高下之分,为何“最亲近庄稼的人却总是挨饿”?

其次,养老金待遇“两重天”背离情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保险缴费方式来筹措资金,先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双方缴纳保险费,到规定的法定年龄后才能领取养老金,工作时缴费多少和缴费时间长短,与将来领取的养老金待遇成正比,理论上称作“先尽义务,后享权利”。而“机关和大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并不缴费,但最后却能拿到80%至90%替代率的养老工资,企业员工个人缴纳8%进入个人账户,但最后只能拿到45%替代率的养老工资”,道理何在?

再次,养老金待遇“两重天”标准不利民众整体幸福指数提升,不利社会和谐。社会固然需要从事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但更离不开大量从事一线生产的产业工人,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假如大家都钻进机关事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也容纳不了所有劳动者),社会发展进步必将成为“空中楼阁”。既然都是不可偏废的社会群体构成,何以要厚此薄彼?

或许有论调认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与能力在企业员工之上,应当享受优厚待遇。然而,持这种论调的人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的现实是,许多人之所以没有进入到机关事业单位队伍里,并不是缺乏相应素质与能力,而仅仅只是没有机会或者机会不公平而已。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不久的将来,一对年轻夫妇至少养活四位老人会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现象,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势必难以为继,养老金养老乃必然出路。养老金待遇“两重天”制度,会让企业员工感到晚景凄凉,已经成为建设“幸福中国”、实现全体人民“中国梦”的羁绊,理应打破重建。而且,企业员工养老问题妥善解决,也能推进包括农民群体在内的全民社会养老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废除养老金双轨制势在必行

■ 海 舟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活生生的“特例”,比如喊了多年却消而不灭的“三大差别”,比如近年来颇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等等。这些以公务员享有特权为特色的社会体制,从制度上造成了城乡、工农及政企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劳动者工作时的工资待遇上,还体现在退休后的养老金安排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相关调查显示,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都高于4000元。而且被访者养老金最低为200元,最高为1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50倍。这种明显不合理、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予以彻底改变。

养老金双轨制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宗旨,贬低了企业职工及其他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尊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矛盾。同时养老金“双轨制”使贫富差距有所拉大。一部分人随着社会改革在大幅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不负担缴纳个人养老金,而另一部分人则常年要缴个人养老金,使得富者越富,贫困者越来越穷。长此以往将激化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巨大隐患。

众所周知,近几年,国家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7连调,但遗憾的是,7次连调的总和,尚不足机关事业单位一次调整的幅度,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平均差距反而扩大到了五六千元。现在,养老金不合理的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民间所谓“企业退休人员热热闹闹几百元、机关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几千元”的说法就是对这种反差的严重不满。

有鉴于此,政府有关部门从2008年起,在山西、浙江、广东、上海、重庆等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旨在为废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作一些探索,积累一些经验。但5年过去了,这项改革始终难有突破。而每年的“两会”期间,养老金“双轨制”都会成为会上会下的热门话题,但改革却总是举步维艰。原因很简单,改革的操刀者都是双轨制的受益者,在丰厚的既得利益面前,谁愿意痛痛快快地挥刀自宫呢?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双轨制这种待遇的差距,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晚改不如早改。

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认为,养老金双轨制造成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找到突破口

■ 廖水南

2013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截至2月26日,“社会保障”继2010年以来第四度位居榜首,更有98%的网民认为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事实是,当前只要一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有人都会指向事业单位改革。

民众呼声鼎沸,且时机日趋成熟,为何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迟迟不见动静?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话说,事业单位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决心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一个顶层设计。

这并非故作夸张。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具有“制度刚性”,能上不能下,而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将损害多达数千万人的利益,遭到强烈的抵触和反对自然在所难免,也在意料之中。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职工超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八成。另一方面,现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革的障碍和束缚。诸多因素的叠加影响注定了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即便如此,现行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必须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不能动摇,并且亟待取得突破口。其一,改革可以削减高达千亿的公共财政支出。目前,各级财政已经不堪重负,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建立在体制框架内的事业单位现行养老金制度也必须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而改革。其三,当前的养老金双轨制与社会保障制度与缓和社会不公平、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背道而驰。

需要注意的,在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在制度设计上要全面、稳妥、前瞻,既不莽撞前行,也不裹足不前,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也应是改革必须考虑的重点。只有在兼顾改革成本的同时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才能实现新旧体制的平稳交替。比如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原则就是务实之举。

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有路径没有绝径

■ 李文杰

我国的企业员工工资收入普遍本来就不高,很多人退休前尚且感到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生计,平时没有积蓄或只是小有积蓄,如果养老保险替代率只有40%左右,意味着退休后仅靠有限的养老金基本就无法养老。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普通民众最终还是要通过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才有保障。

如何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在目前社保缴费率已经严重偏高的情况下,再提高缴费水平显然不可能,提高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水平是国际上公认的途径之一。

可惜的是,自国家实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各地虽然累积了不少养老金,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投资管理,造成无法最大化地管理和利用养老金保值增值。长期以来,养老金只是保守地存进银行或购买国债,升值空间微小,据悉,10年来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远远跑不过通胀。

其次,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企业年金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实行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但这种又称为“企业退休金计划”或“职业养老金计划”,前提条件是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也就是说,一是只有企业经济实力允许,二是企业愿意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否则,就无从谈起。从目前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并不多,但仍然是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的突破路径,因此又称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有必要得到更多企业的认同和支持,为职工退休计划着想,大力推进企业年金的建立。

第三,增加财政拨款。针对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规模太低,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建议国企应该划拨更多股份给社保基金,从10%提高到30%至50%。但是专家学者对这一提议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从资产管理的角度说,社保基金适当投资资本市场有一定合理性。但若以划转股票来加强这样的合理性,却超过了社保合理的风险资产配置。而且,到时社保的资产总额大大增加,现金却没有了,因为资产池里只有股票了,而社保资产管理本该遵守现金与国债为主的投资原则和现收现付的基本管理程序。

显然,要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固然离不开多方补充养老金的来源,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有路径没有绝径,不管是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建立企业年金,还是通过增加财政拨款、提高国有股划拨,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牵涉到的实际问题远没有想象简单。这就是“中国养老金改革的障碍更大程度上是政治问题,而非财政问题”。

责任编辑:建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