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7日讯 给你一间拎包入驻的免费办公室、不需要你自己出门找生意、政府掏钱购买你的服务,当然,你赚的钱也只能投入再生产……你愿意开这样一家“不营利”的民办非企吗?
昨天,杭州湖滨街道伸出橄榄枝,欢迎有志之士创办民办非企,增加竞争,提升政府埋单的养老家政服务质量。
橄榄枝身后有个大背景——杭州市“民非”数量年增两成,最近两年,开始进入爆发期。杭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罗庆华说,“2012年123家,现在还在2013年的正月里,已经新增13家。”
民办非企,是指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比如杭州帮一把便民服务社和杭州唯康养老服务集团公司,都是“民非”。
社区发的服务券,每月能买16小时家政服务
昨天上午,羊血弄。89岁的万奶奶挨着卫生间的木门,跟正在洗毯子的助老员高阿姨热络地聊着“……青菜贵了五角钱……”。
高阿姨40多岁,扎一块围裙、戴橡胶手套,熟练地搓洗着,聊了一会儿,扭头大声劝:“你腿脚不好,还是坐回去吧。”
万奶奶在卧室坐下,跟记者指指床边两米多高的双门衣柜:“你看,床上的毯子是小高替我换上的,她还帮我把厚的那床被子拿出来了,五六斤重呢,我可拿不动。”
万奶奶腰椎间盘突出,动过手术,腿脚不太灵便。“买东西和配药,也都是我坐轮椅,小高推着去。”
12点多,高阿姨干完活,万奶奶拿出一大张服务券来,小心翼翼地撕下两小张,一边交给高阿姨,一边跟我讲:“这是社区发给我的券,我不用掏钱。每个月,我可以叫她来做16小时。”
跟万奶奶一样享受免费券的老人,湖滨街道有426位。
正因为杭州有越来越多的“万奶奶”,养老类“民非”才有生存的理由和发展的空间。
免营业税办公室免费用,政府扶持养老服务
这样的服务券,湖滨街道每年要发出去5万多张,最终都汇总到高阿姨所属的帮一把便民服务社,“帮一把”凭券跟街道每月结算。
“帮一把”负责人郭女士算了一笔账:每张服务券,街道支付18元,按湖滨街道每年总计大约5万多小时计算,“帮一把”在湖滨街道的年度“营业额”是七八十万元。
“办公场地免费,基本无税收。包括过年过节的员工福利在内,助老员平均报酬为14元/时。”另需扣除保险等费用、管理人员薪水等等,按照郭女士提供的说法,1年下来,尽管街道为其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但赢利只能维持在1元/时左右。一年一个街道不足5万元,并将投入再生产。
“帮一把”负责湖滨、望江、南星、小营四个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年“营业额”约300万元。
紫阳、清波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则基本由另一家“民非”——杭州唯康养老服务集团公司承包,负责近1200位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雇佣助老员80人左右,街道结算为20元/时。
“唯康”相关负责人贾小姐说,它们2011年开办,“第一年没赚到钱,第二年赚了,正在计划用赚来的钱扩大服务范围。”
“清波街道给我提供了2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桌椅齐备,我们只需自带电脑、支付办公消耗品和电费。要知道,这样的办公室场地,自己租的话,每年得好几万元呢。一般企业需要支付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也跟我们没关系。”贾小姐认为,社会需求不断扩大,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高,“我们出售的服务,早已供不应求。”
湖滨街道伸出橄榄枝,欢迎更多类型“民非”来竞争
对老人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免费的服务;对养老“民非”来说,提供的服务供不应求……然而,服务质量不高、缺乏竞争的问题也渐渐显露。
家住青年路的朱奶奶坦言,助老员基本都能完成规定的任务。不过她也曾遇到过一个,来了只是陪她聊天,该干的活一点都没干。对此,老人们心态都挺好:“一方面,跟外头家政公司20多元每小时的费用比,我们这里是低一点;另一方面,有些助老员也是‘4050’下岗人员,还是住一个街道的,身体也不见得很好,哪里好意思要求蛮高?”
“培训、服务都是有严格保障的”,采访每一家“民非”,记者都会听到这样的表示。但是对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民非”们也都众口一词:“赚的钱不能分红,只能投入再生产,获利不多是一大原因。”
事实的确如此。办一家“民非”有那么多优厚的条件,当然也有制约。根据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根据《条例》,民非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非营利性。
尽管如此,政府也希望更多类型的“民非”机构加入其中,来分解政府的一些负担,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并通过竞争来逐步提高服务质量。
“相信社会上有这样的人士和团队,他们有资金,也愿意为百姓服务,”湖滨街道书记毛素云说,“我们希望能找到他们,有充分的竞争,才能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养老在内,0-3岁学前教育服务、帮助市民人文素养提升的服务……政府都可以考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