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养老市场这么大,为何目前发展却不尽人意?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市老龄办官员和企业家,他们介绍,目前主要有人口老龄化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对从事老年产业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扶持,民间养老观念陈旧等。
政策:
优惠政策有限企业不积极
“湖北省和武汉市一直想成立老年产业协会,帮助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武汉市老龄办调研与法规处处长江克松介绍,2011年,武汉市老年产业协会就拿到了民政局的正式批文,但却一直没能办起来。
“政府所给的优惠政策有限,企业不太积极,没有有利的措施推进老年产业发展,即使勉强把大家聚在一起,我们也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一位官员表示。
据了解,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龄产业,鼓励商家设立老年用品专柜。但实际操作起来,缺乏具体扶持政策,没有扶持资金,推进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老人城老板杜树生也表示,现在政府对从事老年产业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扶持,其实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对从事老年商品销售的企业减税或者提供无息贷款,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老年产业。
尴尬:
无任何部门进行调查管理
武汉市老年产业市场到底有多大?目前市场份额到底如何?记者多方打探,却不得而知。
昨日,江克松讲出了内情。
“没有一个部门对这块进行调查和管理。”江克松说,他曾试图分析武汉市老年产业的发展状况,却发现完全搜集不到这方面的信息。“没有数据,没有相关企业信息。这不是老龄办一个部门可以调查清楚的,需要协调多个部门进行。”他大胆地估算了一下,如果武汉市137万老人每人一年花费1000元,老年产业产值至少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
尽管武汉市老龄工作走在前列,但武汉的“银发产业”才刚刚起步。“人人都会老,人口老龄化是文明国家的必经阶段。”江克松说,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正视,老龄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医、养等方面的“银发产业”提供了机遇。
观念:陈旧观念制约养老现代化
为什么武汉的养老产业发展无法达到预期呢?杜树生认为,中国的养老和国外差别主要是差在观念上。
“现在什么都实现现代化了,但养老却没有实现现代化。” 杜树生认为,现在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421模式”的家庭大量出现,家庭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护工越来越难请,花费越来越高,但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儿女守在老人身边照顾才算尽孝,否则就是不孝。
他举了个例子:开店十几年,仅卖出过一台全自动电脑护理床,还是一位医生买给他老父亲的,而这在国外是非常普遍的东西。
“中国的养老模式还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延伸。”他和很多外国客人交流得知,国外许多老人靠自助护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辅助生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理。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用现代化的方式养老,可以提高老人的自助护理能力,能让老人更体面、更有尊严地生活。”杜树生说。
他山之石
国外养老:社区出力,政府补贴
养老面向的是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而养老地产服务成本又过高,让“不离家养老”变得不那么容易实现。这方面,国外又有什么先进经验呢?
颐康园安养院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家由商业资本开发建成的社区养老机构,住在这里的老人大多是华人。院长陈楚南说,这里平均每人每天政府补贴150澳元左右,而老人的退休金差不多一个月一千来澳元,每人每天自付42澳元左右,政府承担了主要费用。
在比利时,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立养老院,每家养老院会派护理人员为老人上门服务,例如把每日餐点送到老人家里,帮助老人理发,足部护理等等,费用都很低。
据了解,比利时所有的养老院都需要付费,退休金超过1000欧元的老人只能选择进入私立养老院,收入低于这一水平的老人就有资格申请进入社会福利中心下属的各个社区公立养老院。
在这些社区养老院里,服务的人员都是专业的职业医生和护士。每家养老机构配备的医护人员,人数至少要达到入住老人总数的一半。
本报记者 郭婷婷 汪志
首先,养老地产的政策尚不明确,按照目前通常做法,老年福利院由民政部门主管,房地产公司与政府部门合作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
其次,养老地产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但用于养老地产的土地是属于经营性的还是非经营性的,是应该通过协议转让还是招拍挂?这些“福利”政策在地方并没有得到细化落实。
再者,银行贷款乃至税费上也应有一定的政策优惠,这样才能促进开发商的积极性,迎来武汉养老地产百花齐放的春天。
武汉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研究人士张恒哲
昨日,“老人家”助老养老服务中心为会员们举办生日会。本报记者 孙辰 通讯员 许亚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