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9日,农历除夕下午5时30分,《法制日报》记者第一次到达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时候,疗养院正和普通人家一样,在院子里燃放鞭炮,节日气氛浓郁。这座疗养院1981年建成投入使用,每年除夕,历任院长都会带领疗养院的医护人员为疗养员送上手工包的饺子,给他们演节目,和他们一起过大年,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32年。
疗养院建院之初,主要承担对地震截瘫伤员治疗康复工作。随着民政福利工作的延伸,疗养院从单纯收治截瘫病员发展成为一所以截瘫伤员治疗康复为主,同时承担精神疾病患者、老年疾病患者的治疗和修养以及民政对象的供养工作,并对他们开展全面康复治疗。
院长王莉从建院开始就来到这里工作。她告诉记者,这座疗养院是唐山市最大的一所,现有床位204张,分为六个病区,已经入住190余人。“今年在疗养院过年的残疾人约有50多人,加上‘三无’人员和精神疾病患者,共有约130多人。”
三病区和四病区住着的是截瘫疗养员,约有70人。王院长带着记者到截瘫病区的各个病室走访,更像是到各位老街坊家里串门,对于病友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63岁的病友杨玉芳今年在疗养院过的年,他是少数截瘫之后成家的病友,他的妻子高志宏在大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和妹妹,自己和母亲被砸成截瘫。后来高志宏的母亲年龄太大,家人无法照料,送进截瘫疗养院。杨玉芳热心地帮着照顾老人,二人就这样结识,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婚后,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用手为丈夫通便。艰辛的生活打磨出夫妻两人豁达开朗的性格,他们相濡以沫,生活中任何困难都不愿麻烦别人。杨玉芳每天在街头配钥匙,他还随身带着纸笔进行文学创作,题材就是当年的唐山大地震。
和其他截瘫病人一样,他们没有孩子。“我们这个群体很特殊,又是60岁以上,又是孤寡老人,又是残疾人。我们没有儿女,内心深处感觉到孤独。将来我们老了,动弹不了了,也就以养老院为家,毕竟这里有人照顾我们。”
出行难困扰截瘫病人
疗养员高清峰拿出很多照片,有疗养院组织大家去天安门、颐和园、世界公园等地游玩的照片,有他和乐队其他几名病友在公园排练时的热闹场景,有社会各界名人、志愿者等看望、慰问疗养员的照片。他对着这些照片滔滔不绝地讲起住进疗养院后的“那些年”。刚刚截瘫的时候,他也曾因伤残变得性格孤僻,但是随着社会的关爱和疗养院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他看到了人生中值得珍惜的幸福。
高清峰会弹中阮,那是他引以为自豪的,他们的乐队到了重要的日子总会演出,夏天的时候也会到附近的南湖公园排练,每次都会吸引很多人围观。他指着一张比较早的照片说,记者看到最近的照片上只有他和演奏笛子、电子琴的5位病友时,问起乐队现在的情况,高清峰说:“老了,玩儿的人少了,有些人不在疗养院了,有些人没了(去世了——记者注)。”最后一次去外地旅游的日期,高清峰也想不起来了,“看看照片上有没有时间?我们都上岁数了,身体不大好,骨质也疏松了,现在的路况也比较复杂,不适合我们出去玩儿。”他解释道。
病友张东江也讲起曾经遇到的麻烦,有一次外出,电动三轮车翻倒在路边,他也摔到地上。由于自己无法将车扶起,只好等待好心的过路人帮忙。
刘凤英老人道出了截瘫病人出行难:“城市里缺少残障设施。每月取退休金,只能到市中心的一家有无障碍通道的银行,有时还会被停放在通道上的汽车挡住,只能麻烦工作人员帮忙。”
无法自理的晚年
疗养院每个病室有四个床位,由于截瘫不可治愈,床位类似“终身制”。对于那些没有子女、没有自己的家的疗养员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在疗养院住院、看病、护理的费用由国家承担。病友们只需要承担每天三四元钱的伙食费,疗养院每周还免费给病友们洗床单被罩和衣服,然而疗养员们还是面临经济上的困难。截瘫病友多会有一些并发症,如尿毒症,或者是老年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这些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加上请护工、购买日常的特殊用具,病友们每月面临着巨额开支。
除了截瘫病人,这座疗养院中还住着失能失志老人,无人认养的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疾病患者。病人情况虽然不相同,共同点是即将面对或者已经面对无法自理的晚年。
在采访中,王院长告诉记者,“唐山要新建一个养老公寓,占地两千亩地,三千张床位。新的普查正在开展,我们也在调研社会需求。以截瘫疗养院为基础,我们有照顾病人的基础,也有照顾病人的经验,将来会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让老人安享晚年
2013年2月9日至14日,《法制日报》记者在春节期间,四次走进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采访这里收治的唐山大地震中截瘫病人。他们曾经和命运抗争,顽强不息,乐观幸福的生活,在精神上他们是强者。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面临着生存的难题。
唐山截瘫疗养院的这些老人只是需要社会照顾的老人中的一部分。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之不相符合的是,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老龄工作日益紧迫。敬老院社会需求巨大,城市规划建设亟须关注这些困难群众,老年人宜居环境有待建成。如何让更多孤寡老人、失能失志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无后顾之忧,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应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将养老服务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