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农历除夕,曹家渡养老院,82岁的应慧兰颤颤巍巍地拖着伤腿在房间里走,因为腿受伤行动不便,她无法回家和子女过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春节,总有一些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独自度过这个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不能回家,或者不想回家,但当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最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份亲情、乡情,以及对家的思念。
这个春节,早报记者分别选择了5位在上海过年的人,他们之中,有敬老院的老人,有高校的学生,有救助站的孩子,也有外来务工者。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记录他们如何度过这个最应该与家人团圆的节日。
一个人的春节,讲述他们的过年故事。
应慧兰
年龄:82岁
过年地点:曹家渡街道敬老院
育有一子一女,子女平日里上班,没有时间照料她,选择住在曹家渡街道敬老院。因为遇车祸腿受伤行动不方便,应慧兰无法在除夕夜回家和子女团聚,除夕一个人在敬老院吃年夜饭。
“年”与“家”似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字,而2013癸巳蛇年春节,82岁的应慧兰与和她一样的一群老人,因着各式各样的缘由,或无儿女环伺,或是已失老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敬老院里。即使人近黄昏,韶光不再,却带着爱和回忆,在家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对着餐盘吃着一个人的年夜饭,过着各自一个人的春节。
应慧兰在曹家渡街道敬老院生活了3年多了,今年八十有二的应慧兰育有一子一女,子女平日里上班,尤其女儿还在金山工作,没有时间照料她,“现在这样挺好,孩子一个礼拜来一趟,顺带捎上些吃的。”属猴的应慧兰有着特别爽朗乐观的性子,“住在敬老院生活很规律,都不用做什么,除了吃就是睡。” 她朗声笑道。
就是这么爽朗乐观的老人,除夕夜,趴在桌上,定定地朝着窗户外出神,“孩子们过两天就来,儿子过两天会来的。”她叨叨。
除夕夜特意要来一份鱼
2月9日,龙年的最后一天,午后时分,街头鞭炮声开始此起彼伏,催促着路人加快回家过年的脚步。推开曹家渡街道敬老院的大门,咿咿呀呀的戏曲唱段不时从窗子里传入耳际,走近几步,又依稀听到了与之伴随的麻将声响。
敬老院建在小区里,外头还有个小院落,一层楼面15间房住着49位耄耋老人。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84岁,且大多行动不便,“院里有三分之一的失智老人,三分之一的神智时好时坏,能自理的不多。” 院长赵南晓说。
应慧兰属于院里能够自理的老人,这个大嗓门老太太生在南方打小又长在天津,张口就是浓郁的北方口音,可一旦说起吴侬软语,又是口地道的宁波话。
爱唱歌,也爱读报,应慧兰从航运局修船厂的工会退休后,成了敬老院文艺活动积极的组织者。
“每个礼拜二,我就从走廊一间间喊‘读报啦,读报啦’,有愿意的就一起来。” 除此之外,应慧兰也教其他老人唱歌曲,“都肯学唱。”应慧兰想了一想,“一起唱得最好的是刘欢的《好汉歌》。”说到这儿,她皱皱眉头,“那个《十字街头》的主题曲——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教到现在还是一个也不会唱。”
除夕,敬老院的年夜饭下午4点钟就热腾腾地上桌了。应慧兰扶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拖着腿往餐厅里走,3个月前,她的左腿被马路上的脚踏车的冲力撞断了骨头还因此住了医院。找到固定的座位,应慧兰等着食堂阿姨给自己盛饭。只是,平时坐得满满的食堂,那天空了近半的位子,而留下来吃年夜饭的绝大部分都是失智老人。一如往常,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就是顿除夕夜的年夜饭。应慧兰的餐盘里有肉圆、花菜炒肉片、绿豆芽和紫菜蛋汤,她专心而沉默地咀嚼,嘴角微微起伏着,眼神有些停滞。旁边,有护工拿着勺子,一口菜一口汤地帮一个戴着围兜的老人喂着餐食。“能吃饱就好,过年也不用吃更多。”应慧兰这样说。
其实,考虑到春节期间许多老人会被接回家过年,或是小住几天,或是吃了团圆饭再送回来过夜,1月27日的晚上,敬老院已经为全体老人在食堂里摆上了5大桌,张罗着提前吃了一顿团圆饭。八个冷盘,八个热炒,加上酒酿圆子和春卷两道美味的点心,那一顿应慧兰吃得心满意足。
除夕下午4点30分,应慧兰吃得差不多了。食堂阿姨正想收走桌上一只不锈钢的小碗,应慧兰却不给。她俏皮地说,“别拿走,(不然)要赔我的!”“行啊,赔你就赔你!”应慧兰压着声音低低说道,“这是我问工作人员专门要来的红烧青鱼,要倒了的话,心疼!”原来,院里的伙食中荤菜多是些猪肉,鱼吃得少。这块鱼她舍不得一顿吃完,于是让阿姨收起来,留着第二天还能过过嘴瘾。
等不到看春晚早早入睡
活泼爱笑的应慧兰也掩不住脸上衰老的皱纹和黯淡的老年斑。老伴去世后的10年间,她的听力和视力每况愈下,如今眼睛已近灰白。有儿有女,却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于是独自搬进老人院,尤其逢年过节,老人内心的孤寂不免如洪荒笼罩,“留在这里过节的老人家,生病的多,要不就是像我这样受了伤的,还有的失智老人接回家照料都有困难。说心里话,过年的感觉非常苦恼。平常还好,就怕过年过节。”
应慧兰说,搬来院里的老人多有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和回忆,有的为病所累,有的缘于子女关系、婆媳问题,有的亲人远在异国他乡,还有的在世上已无牵无挂。因缘际会,老人们因为各不相同的理由聚在一起。
护理工作难以十全十美,曹家渡街道敬老院院长赵南晓坦言,最担心老人安全出岔子。
院里办公室有监控设备实时反映老人的动向,“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变化起来是很快的。有些老人我们看着从健康正常到逐渐失去神智,变得糊涂不清、失去自理能力,往往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院里唯一的男性护工、60岁的钱伟仁说,“有的失智老人不认得人,不知道吃饭,也不知道上厕所了。一个转身,不是在消防器具上拉了一泡屎,就是拿着排泄物东一把、西一把地当雪球似的扔得到处都是。”护理工作不轻松,专门护理失智老人的护工不仅要帮着穿衣、洗澡、喂吃饭,更需要多一份的关照和理解才能使失智老人能像常人一样穿得干净整洁,有尊严地养老。
吃过饭洗把脸,应慧兰喜欢看会电视解解闷,老年人休息得早,捱不到春节联欢晚会。晚上8点打铃熄灯,应慧兰躺在床上,时间距离零点的爆竹声还远。“一个人过节,不能回家的人,在这冷清。”
大年初七盼来儿女探望
年初一的清晨4、5点,应慧兰已经在院子里锻炼身体了。
新年第一和第二餐,食堂贴心地准备了充满年味的汤圆和饺子,“新的一年都要团团圆圆的。”照顾到院里的糖尿病患者和茹素者,软糯的汤圆有甜口的黑芝麻,也有咸香的肉馅;饱满的水饺有荤也有素馅。应慧兰吃不够还添了好几个,吃得口齿留香,不亦乐乎。
农历新年,应慧兰的生活与往常并无多大的改变,在喧嚣人群之外,院里的世界似乎自成天地。
大年初七,应慧兰的女儿、女婿和可爱的外甥女带着礼物来看望,三代人其乐融融,应慧兰的笑容因这天伦之乐如屋外的灿烂斜阳,而这份温情正是住在院里的老人们最为渴望的念想。
身陷人生晚景,叶枯叶落,这些老人须独自面对埋藏在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宿的恐惧,他们也许有着满布青苔的心痕,或痴傻不清,或固步自封。
在这新年里,愿应慧兰和所有在养老院过年的老人们有生之年能够无惧,亦无憾,在现世安稳的时刻,安享生之甘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