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几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也道出了众多空巢老人的心声。然而回到现实中,“常回家看看”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去年12月,普兰店市夹河镇有两位独居老人相继去世:一位老人不幸从房顶摔下死亡,一位老人在家中死亡后竟然无人知晓最终被邻居发现。春节即将来临,记者赶赴普兰店市夹河镇双泉寺村高屯,探访了这个空巢家庭超过2/3的小屯。
独居老人连续辞世,村民唏嘘不已
1月25日,记者行走在屯间小道时,除了偶尔听到几声犬吠,小屯几乎见不到人影。“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天气冷,老人全在家里呢!”村里退休教师老董告诉记者。
提起去年年底两位独居老人孤独离世的事,众村民唏嘘不已。“一个是我们村的,一个是附近双岭村的!这上了年纪的人确实不能自己过日子啊!”老董说。2012年12月的一天,当双岭镇的村民推开81岁独居老人徐老汉的家门时,他已经在炕上去世几天了,没有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的。据徐老汉的邻居说,徐老汉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老伴几年前也去世了,这几天没见他出门,邻居推门进屋,才发现老汉已经死去多时。
无独有偶,徐老汉去世不久,双泉寺村的另一名独居老人董老汉也因意外去世。邻居们提起78岁的董老汉,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老人虽然一直独居,但体格健壮,勤快的他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据董老汉的女婿说,事发当天,他的岳父就躺在院内的水泥地上,身体已被冻僵,嘴唇发紫,没有呼吸。”据他猜测,老人可能是担心下雪冻坏了玉米,到房顶上盖玉米时不小心摔了下来,但因之后没有被人及时发现导致死亡。
“我过得很好,但常常会寂寞”
行至村口的一户人家,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幕:两位头发斑白的老人站在自家的墙根,晒着温暖的太阳,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老董告诉记者,这是张家哥俩,弟弟张德荣66岁、哥哥张德臣74岁,二人都是空巢老人。
张德荣住在双泉寺村已经近半个世纪,只有一个儿子,几年前到普兰店做生意,现在已经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家。说起儿子,张德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几年前老伴还在,两人能互相陪伴,自从老伴去世了,家里就变得冷清了。”几亩地、一头牛、一台电视便是张德荣的“日子”。“这就是我的朋友。”张德荣指着柜子上的一台电视苦笑着说。
“我过得很好,但常常会寂寞。”张德荣说,“当初我盼着孩子能走出村子过上好日子,现在他们在城里也有自己的家了,我替他高兴,就是想他和孙子。”如今,张德荣已经习惯了“独自等待”,他现在最盼春节快点到来,到时候儿子一家三口就能多陪他几天,热热闹闹地吃几顿团圆饭了。
默默承受生活重担,空巢老人最怕得病
在高屯,张德荣的独居生活只是众多独居老人的一个缩影,全屯65户村民共有40多户都是空巢家庭。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大多数人将家务和孩子扔给老人,老人既要干农活,又要照料孩子,老人们只能硬撑着守望着坚持着,承受着难以言喻的重压。
张德荣家房后住着杜振荣夫妻俩。儿女在外打工,家里的农活、家务都由71岁的杜振荣一肩挑,他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儿,还有今年上初中的孙子。多年的操劳让杜振荣落下一身病,“平日里有个小病小痛的我就自己吃点药,严重了就赶紧去医院,不想麻烦儿子,他在外面也不容易。”提起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女,杜振荣没有抱怨。与杜振荣一样,今年74岁的张德臣也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我不敢生病,病了我老伴儿谁来照顾。”张德臣说。
关怀农村空巢老人,我市探索新模式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向外迁移,我市农村类似高屯这样的“老人村”、“空心村”比比皆是。长期以来,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大多数是自养、家庭成员照料。但随着空巢、高龄、患病老人的不断增多,这些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很大冲击,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
社会养老该采取哪种模式,近年来也一直有人在探索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保税区亮甲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形成了“上级部门统领——街道牵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监管——居家养老服务队实施服务——养护对象评价反馈——服务队改善服务”的服务模式链条。服务的对象主要针对本辖区户籍、有固定住所、60周岁以上的低保困难家庭老人及遗属孤老。
爱心服务队提供的服务包括收拾家务、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情感沟通服务等等。这种服务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项目,从而获得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并以“服务券”的方式予以体现,服务队的养护员也得到了工资发放。这种“民办公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又让居家养老服务员解决了自身生活困难问题。
采访感言
别让“常回家看看”成空话
201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被俗称为“常回家看看”的条款正式写入法律。这种“以法治孝”的行为引来各方热议。有人不理解,有人拍手叫好。同时,很多为人子女者也表示很无奈,因为他们不是不想多点时间陪伴老人,而是生活压力令他们无所适从,分身乏术。
据调查,基层打工群体普遍存在假期不足、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同时回老家还要面临比较高的交通成本支出。要回家和父母团聚,时间、金钱等因素都成了外出打工者“常回家看看”的“拦路虎”。
虽说“常回家看看”困难重重,但毕竟家庭才是一切养老的基础,子女不仅要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应该给老人带去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温暖。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呼吁那些进城打拼的年轻人们,在你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别忘了山沟里的老爹老娘,这关乎亲情,更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