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储备养老资产 完善养老保障

2013/1/28 来源:和讯网 作者:佚名 [ ]

与欧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型国家,庞大的老龄人口是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2012年,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引发各方热议。

如何应对“银发浪潮”?如何规划未来的老年生活?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对这一课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

正视“养老危机”

到2035年,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

中国正快速进入深度老龄社会。

国际社会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界定老龄社会的进程: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为7%,深度老龄社会的标准为14%,超级老龄社会的标准为20%。据此标准,中国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2025年将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35年之前将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老龄化进程迅速超过美国,逐渐超过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并接近德国、日本。中国的“养老危机”正逐步显现:

危机一:老年赡养负担大。如图1所示:2012年我国劳动人口(15—64岁)已开始下降,老龄人口(65岁以上)加速上升,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减去在校生、失业人口、未达纳税起征额的低收入人口和64岁前退休的人口,到2035年,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内部赡养比为3∶1,而江苏、浙江等较发达省份,实际赡养比不到2∶1,这意味着中国已经部分地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危机二:出生人口减少。1980年—2009年间,中国少生育4亿多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下降到12‰左右。如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调整,未来在老龄人口峰值期,劳动人口将陷入“背两个孩子、养一个老人和扶一个贫困者”的境地,且“用工荒”愈演愈烈,高昂的老年护理和医疗费用将成为老年人背负的两座大山。

危机三:低收入人群比重过大。国家统计局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22.83万元;户均储蓄存款为5.12万元,占人民币金融资产中69.4%;基尼系数约为0.48在贫困人群比重大、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缺乏增值渠道、养老资产不足等条件下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等待供养的不仅有老人,还有很多穷人。

危机四:失业人口占比大。到2030年,中国还将有9亿劳动人口,如果届时真实失业率为5%,则实际就业人口即减少4500万,随之老年赡养能力下降。

危机五:退休年龄偏低。西方国家的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67岁,中国法定退休年龄为45岁(艰苦岗位)、50岁—55岁(女性)、60岁(男性),实际退休的平均年龄为55岁,法定退休年龄过早,再加上提前退休问题,使老年赡养比降至不足2∶1,应该考虑“小步走”实施延迟退休政策。

国内外经验表明,老龄社会发展战略必须让老年人拥有资产和购买力,让青年人拥有人力资本和生产力。只要老年人埋单,企业就有订单,青年人就有就业岗位。这需要在改革中向老年人口要红利。

如图2数据显示,由于我国教育成本和结婚购房消费高,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趋低,与老年社会发展对“老龄人口红利”的要求相距甚远。

顺利实现劳动力人口红利与老年人口红利的对接,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养老金结构、培育养老资产,在“十二五”期间改变“未富先老”的局面,在“十三五”期间进入“即老即富”的全面小康社会。与此同时,要适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确保在2030年我国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时,人口结构开始趋于合理。

消除“养老幻觉”

传统养老观念与老龄社会现实存在巨大落差

很多人在谈论“养老”时都会脱口而出:我有钱、我有社保、我有孩子、我有房子、我去养老院……然而事实上,传统养老观念与老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具体表现如下:

货币养老“幻觉”:现阶段基础养老金覆盖不足和水平偏低,令居民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这导致居民储蓄长时间内居高不下,成为人们对冲未来风险的主要手段。然而,货币养老金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开支,不能完全覆盖通货膨胀风险并解决高成本的老年医疗和护理等问题。

政府养老“幻觉”:截至2011年底,我国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养老金储备只有3568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7.5%,人均只有2600余元。政府提供“全覆盖、保基本”的基础养老金,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此外,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政府同样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信用风险。

养儿防老“幻觉”: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即呈现出“4—2—1”的家庭模式,每对夫妻在负担自身生活、购房、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的同时,还要赡养和扶助4个老人,这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国家统计局2012 年数据显示,同意“养儿防老”的人已不足4%。

居家养老“幻觉”:对北京、上海等地调查结果显示,有90%老年人愿意居家养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失去老伴、子女忙碌、自理能力逐渐丧失,且买不起护工服务等问题出现后,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甚至发生老年人在家中死去无人知晓的情况。

机构养老“幻觉”:目前我国每100名老人仅有1.8张床,且大多数养老机构仅能照料老人基本的起居饮食,无法顾及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导致痴呆老人早期化。目前中国已有1000多万名重症和3000多万名中度痴呆老人,超过总人口2%,大大增加老年供养成本。中国亟待全面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善老年人娱乐、慰藉和社交的环境。

以房养老“幻觉”:“以房养老”是指通过出售、置换和抵押老年人的房产换取广义养老金,用于购买老年服务和进住老年公寓等。如果将以房养老视为商业性金融产品,则商业机构势必会因担忧长寿风险而延长寿命预期,其结果就是尽量压低房产抵押金直至居民难以接受的水平。

推行“以房养老”的前提之一,是老人的房子有人买,且价值等同老年护理的人工成本。中国近期生育率持续超低,就意味着2025年后结婚买房的年轻人将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新中国第一次婴儿潮人口开始衰亡,老年人的房子大量推向市场需要整体规划,用于解决廉租房和居民首住房的房源。

总之,单纯依赖上述任何“条件”谈养老问题,均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觉”。管理养老风险,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培育养老资产、打造养老金融、构建社会化老年服务体系。

培育“养老资产”

购买商业保险是重要的养老补充保障手段

面对“老龄社会”渐行渐近,仅仅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不足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养老隐忧,必须全方位储备“养老资产”。养老资产包括能提供日常开支的养老金以及医疗保障、居住和护理费用等四项基本内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老年医疗和老年护理的负担日益沉重,仅凭养老金难以招架。

据审计署2012年公布的数据:2005年至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年均增长13.4%,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713.25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月1516.68元。但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而国际劳工组织最低标准为50%。通常,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60%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对于一个普通职工来说,退休当年月工资3000元,如果养老金1800元—2100元,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少于1500元,生活水平则难以维持。

劳动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导致老年服务成本越来越高,不能全部依靠国家负担。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犹如两条道上的车,功能各异:一辆是“公交车”,作用在于克服贫困,支付基础养老金、分担基本和大病的医疗成本、保障一套住房;另一辆为“私家车”,用于改善生活,包括个人养老储蓄、单位养老年金、商家消费积分兑现的养老金等,还有补充医疗保险和改善住房等。

养老资产不是狭义的个人储蓄存款,而是在法律政策支持下,通过微利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个人和家庭养老“财富”的安全保管和保值增值。银行、保险、信托和基金在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过程中各具功能。其中,商业保险是重要的补充保障和理财工具。

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国际经验证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养老金的三个来源。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这种“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没有合理规划化解养老风险,人们则因担忧未来的生活保障而降低当前消费。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养老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家庭养老风险,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有利于刺激家庭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正在伴随社会转型而转变,从传统的被动型风险储蓄加理赔的经营模式,转向微利综合经营、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和管理养老风险的经营模式。

以太平金悦人生步步高理财计划为例,该计划是按照人一生的财务生命周期进行设计的。从教育补贴、结婚置业到养老储备金,可按人生的阶段性需求分段领取。在国家支付基本养老金的条件下,66—88岁领取的金额可作为养老资金的有效补充。如30岁男性,每年投入38640元参加该理财计划,连续交纳10年,那么在投保后每两年即可保证领取5000元,40周岁后每两年保证领取1万元,50周岁后每两年保证领取1.5万元,60周岁后每两年保证领取2万元,66周岁开始年年保证领取3万元,一直领到88周岁。

此外,在商业养老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客户还享有身故保障和意外高残保费豁免等权益。除固定领取,保险公司每年还会把可分配盈余按合同约定分配给客户。可见,商业养老保险同时具备规划、理财、保值和保障的四大功能。加之保单贷款功能,还能解决资金紧张时的燃眉之急。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现象,养老资产和养老金融须由政府、企业、市场、个人、家庭共同打造。只要我们早做规划,多方筹谋,一定能顺利迎接“银发浪潮”的洗礼,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也让我们每个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责任编辑:熊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